编者按:『与湖大共成长』系列聚焦近年来加入湖大的青年学者,他们跨越山海,相聚麓山。在这里,他们教书育人、探索真理、传承文化......与湖大共成长。
即日起,融媒体中心将邀请一批青年教师,讲述他们来到湖大的故事,以及在麓山下的精彩生活和成长经历。
回到湖大 是偶然也是必然
我是刘侃,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
2001年恰逢高考改革,我考入了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在湖大求学期间,导师的谆谆教导和同门间的并肩作战,让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和奋斗方向。
博士期间我选择了公派去国外做研究,这一走就是八年。2013年,我获得谢菲尔德大学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拿了永久教职。
2017年,我再次回到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加入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成为一名教师。
对我来说,回到湖大,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
国外的永久教职和简单舒适的生活,让我有过在英国就不回去了的念头。内心担心回国后不知道从何开始,也无法适应国内的节奏。
在拉夫堡大学工作期间,恰逢女儿出生和家人身体原因,年龄渐长,我开始考虑回国的事情。
当时,国内各所高校纷纷抛出橄榄枝,相比较下,湖大的全力支持让我心动,坚定了我回来的想法。
暑期一个月期间,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就帮我办理好了所有的入职手续,我只管“拎着包”回来。
“必然”
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永磁电机领域,中国是世界第一的永磁电机技术应用大国,英国很难提供像国内这样多的产学研机遇和市场。
国外的研究偏向于基础理论,而国内的研究将基础理论和工程研究结合起来,更要去解决工程上的“卡脖子”“产业化”问题,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挑战性更大。
放弃国外安逸的生活,一无所有回国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国外生活的这些年,深刻感受到祖国在一步步强大,日新月异的祖国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驶向更远处。
在聆听自己的内心之后,我决定敲开母校的大门——
乘中国发展的这艘大船,我拿到了我的船票!
再选择一次 我还是会加入湖大
再次回到湖大,从学生到教师,我感受到湖大正变得越来越好。
在发展建设上,学校定位“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引进上,越来越多元,近五年,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引进的青年学者里,具有海外背景的超过了60%,学院科研队伍更具国际视野和前沿敏锐度。
学术氛围更加包容,学院对年轻老师给与科研支持并提供上升渠道,年轻教师既是一个独立PI,也可以通过“老教师帮扶新教师”的形式融入大团队。
双创比赛、互联网+等各大赛事都会优先让青年教师加入,也提供内部转岗保护等人文关怀。
新老师的加入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携手共进”。
我刚出国的时候,在海外圈子里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国外混不下才会回国”,而如今,逐渐变成了“国外混得好才有机会回国”。恰逢其时,现在国家推行的双一流建设,在给予地方高校更多压力的同时,也给予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来湖大五年时间,我担任了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获批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和中车集团、北方车辆研究所等国内龙头企业建立起了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目前,拥有30余人的学生团队,400余平米的实验室可以开展研究,与校外多家企业对接,全程把控,将研究的基础理论落实生产。在中国发展的大平台中更好地做科研。
回到湖大,另一个深刻感受是有工作也有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都不需要担心,我家大女儿在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幼儿园读书,明年小儿子也要去。和家人一起,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里,我心里更踏实了。
这些年,我每次被人问到,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回来吗?
我的答案都非常肯定:我依然会选择来到湖大!
这里有多元化的研究团队和宽阔的试验场地
这里有可随时提取的科研经费支持
这里有完整的配套福利措施
这里是能实现科研梦想的地方
我在湖大等你
与湖大共成长!
人物名片:刘侃,2001年考入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2017年回到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现为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运载装备智能网联系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融媒体中心 人才工程办
实习记者:韩月 岳思源
实习编辑:易旭凤
记者、责任编辑: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