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8月13日讯(通讯员 郭豪宇)8月11日,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星星之火”暑期三下乡团队抵达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开展为期五天的实践调研。
武陵南去,鄂西北面,地处湘西北的桑植县,钟灵毓秀,曾孕育出贺龙元帅、廖汉生中将等开国元勋。他们于此起义,从这里开始了红二、六方面军的长征之路。此外,桑植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28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更酝酿出了“桑植民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大新影学子深入调查、走进基层,为推动桑植县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建言献策。
8月12日上午,“星星之火”调研团队与当地县团委副书记葛鹏,桑植县音乐协会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歌歌手张家庆和桑植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陈雅倩,在桑植县政府展开座谈。座谈开始前,葛鹏首先对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星星之火”暑期三下乡团队表示热烈欢迎,并转告了团县委书记彭振对团队的祝愿与期许,之后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团委书记、带队老师杨湘雨对县团委的欢迎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在杨湘雨老师对团队进行了大致介绍后,座谈会正式开始。
“星星之火”调研团队与工作人员、专家展开座谈。
会上谈及桑植民歌,张家庆骄傲地说道,“桑植民歌自2006年申报非遗成功以来,名声日响”,多年来,张家庆一直致力于传承桑植民歌,也尝试进行创作。在张家庆眼中,桑植民歌与众不同,和陕北民歌相比,“他们的号子和我们的号子不一样,我们有高腔山歌和翻天云,能一下子翻一个八度,你想着对人的嗓子条件要求有多高。”
山脉腹地、醴水源头的环境下,更为桑植民歌浇灌了更多的婉约,使其既有高腔的高亢,兼有江南水乡的温柔。除了儿女情长,桑植民歌更有说理、哲理性的色彩,“大路不走草成窝”“快刀不磨黄锈多”中孕育着桑植人朴素的为人处世之道。
当问及桑植民歌的传承时,张家庆坦言,“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承,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这个不感兴趣,找不到传承人”。据了解,桑植民歌歌手每年都要收下一定数量的徒弟,“要拿今年在多少场演出里传承民歌的数据说话”,每年暑假的教师培训中,张家庆便让教师们学唱桑植民歌,以代代相承。张家庆力图“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中吸取儿歌再创造”,将桑植民歌寓于其中,并且在桑植县各个学校的艺术节中,必备桑植民歌节目,“不仅是要教唱几支歌曲,更要形成一种意识”。
桑植县音乐协会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歌歌手张家庆。
桑植作为贺帅故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桑植县未来将打出文旅融合的组合牌,树立“红色+民俗文化”的旗帜,通过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的融合,有效“引流”。
此次座谈,令团队收获良多。未来四天,团队将实地走访洪家关白族乡,观摩贺龙纪念馆、贺龙故居,调研“一园一路”发展思路与成果;14日,团队则将赴刘家坪白族乡,观摩红二、六方面军出发地,深入调查桑植县红色文化发展状况。此外,团队计划15日实地走访利福塔镇苦竹河村,访谈当地村委会,了解土家古镇文化与脱贫现状。
“星星之火”调研团队与工作人员、专家在县政府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