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与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党支部成立于2014年,现有党员48人。支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调研时的殷殷嘱托,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引导支部党员服务国家战略,强化担当奉献,在服务乡村规划、乡建保护、乡教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支部相关工作获央视、新华社、湖南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20余次。
支部合影。
创新党建模式,融合专业党建强组织
将党组织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阵地,组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城乡规划3个党小组,一茬接一茬长期轮流驻守乡村一线,在与当地党组织联学共建中察民情、强党性、用所长,助力乡村振兴。将党员教育延伸到田间地头,开展“百讲”活动,走村入户,开展二十大精神、专业知识等内容的宣讲120场,覆盖1万余人,引导党员深化认识、坚定信念。将党员活动与专业深度融合,开展“百村”调研、“岳麓山下的建筑光影”等系列活动,彰显党员情怀和担当。湖南卫视以《青春正当时:村子里的年轻人》为题报道了党员的驻村故事。
湖南卫视以《青春正当时:村子里的年轻人》报道党员的驻村故事。
开展“青春二十大最忆韶山冲”活动。
驻村乡村规划,助力乡村风貌换新颜
支部在老师带领下长期扎根“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十八洞村,建立“驻村规划师制度”,探索适应山区苗族聚落发展的新路径。支部党员300多次往返车程7小时的十八洞村,踏遍9.34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率先提出并实现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规划改造后的村容村貌成为乡村文旅的靓丽名片。支部在学校定点扶贫点白水洞村开设“花瑶课堂”,开展民居改造科普培训、民居风貌改造技术示范活动30余次,培训村民1万多人次,目前示范课已推广到全省各乡镇;指导130余个公共建筑设计及民居改造项目,推进民居提质40余栋,发展民宿30余家,切实改善居住环境,近三年民宿为当地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支部党员牵头在14个地州市304个村开展“百村”振兴公益实践,完成1500余件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作品和2000余幅设计图例,为三湘大地乡村建设和发展注入新动能。
支部参与的十八洞村和白水洞村村庄规划分别获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二等奖。支部参与的项目获评第七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和创新试验典型项目。支部参与的规划方案入选第三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支部党员轮流驻守乡村,与工匠共建。
白水洞村建筑改造前后对比图。
团队在地科普传播知识。
支部党员去高校宣讲驻村帮扶经验。
第三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第七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和创新试验典型项目。
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第十六届湖南省优秀大学生“芙蓉学子·榜样力量·社会实践奖”(集体)。
驻村乡建保护,助力乡文振兴焕新生
支部深入侗族、羌族、苗族聚居区,针对70余个传统村落的80多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开展几何图像数字化记录,在传承和发展建筑文脉的“文化基因”中担使命。对岳阳楼等历史建筑进行VR虚拟漫游体验展示,研发可拆解积木,让文物、历史、文化“说话”,推动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部党员参与起草的《文物建筑属性数据采集技术规范》成为湖南省首个文物保护地方标准。
支部党员参与起草《文物建筑属性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第四批传统村落——高步村数字化采集成果。
当地村民体验侗寨VR模型。
驻村乡校建设,助力乡村教育翻新篇
支部在学校定点扶贫点白水洞村规划设计赫曦小学,从墙面一块砖到房顶一片瓦,党员手把手教农民施工队看图纸、施工。支部积极投身湖南省乡村“芙蓉学校”建设,深入14个地州市87个县开展调研,经过300余次考察和100余次校地联合研讨,陪伴式参与50多所学校的设计和建设,新建校舍面积约209.47万平方米,新增3000个班级空间和14.6万个学位。目前,101所芙蓉学校已全部投入使用,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景成为现实。支部参与编制的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为湖南省乃至全国中小学建设提供了优秀参考标准范本。
新晃侗族自治县芙蓉学校。
芙蓉学校建设前。
芙蓉学校建设后。
湖南省芙蓉学校标准设计图集。
来源:研工部 建筑院
实习编辑:文康怡
责任编辑:文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