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珂和学生在一起。
在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这座千年学府里,马克思主义学院很“年轻”;与大院系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又“迷你”。但对刘玉珂老师来说,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她的大天地,在这里,有她的“小家庭”。
刘玉珂(左一)和学生在一起。
学生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人
“刘老师,我到郴州技师学院工作啦!刚入职,明天就开始培训……”“刘老师,很抱歉,每次难受时都在您这里倒苦水……”刘玉珂的“小家庭”,人不多,从2011年刘玉珂开始带研究生,一共23人。但这个小家庭很活跃,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愁,学生们给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玉润珠丽”。
两个月前,学生许进利给刘玉珂发来信息,自己刚参加工作后,想买一套二手房,除了单位给的10w购房补贴和自己向弟弟妹妹借的钱,还差五万块。学生许进利表示,自己爸妈这边一直拮据过日子,实在开不了口。一直也不太好意思向长辈借钱,何况自己已经参加工作了。刘玉珂心想,学生毕业后遇到困难,向自己求助,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啊!和家人商量后,刘玉珂马上就借给了学生五万块。
学生胡骞鹤的妈妈,在医院检查出子宫内膜癌后,需要到长沙手术治疗,为了凑齐手术费用,学生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了求助刘玉珂;
学生刘宏莉,毕业后参加了几次招聘考试,都没有成功,去年成功入职后,第一时间,也是向刘玉珂报喜。
无论是毕业后,还是求学中,刘玉珂成了学生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人。
一堂课上了九个小时
学生崔丽丽,永远忘不了那一晚。
从英语专业跨到思政专业,崔丽丽入学初,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这一切被刘玉珂看在了眼里。研究生一入校,刘玉珂给她推荐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研究生二年级,从小论文题目的敲定、框架的设计,到最后文章的一字一句,刘玉珂都手把手地教。
一天晚上,崔丽丽对论文中一句表述拿不准主意,就发信息给刘老师,刘老师回复后,崔丽丽又有了新的疑问。就这么一来一回,逐字逐句修改,崔丽丽和刘玉珂的“网上课堂”,从晚上九点,到第二天凌晨六点,一堂课上了九个小时!
“我当时以为,自己底子薄,所以得到了刘老师的特殊关照,后来和同门们一交流,刘老师居然对每个学生都是这样手把手的领进研究的大门!这么多学生,刘老师得费多大的心力!”
作为导师的刘玉珂恪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每一个研究生新生他都会进行深入交流,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我曾经以为读研是‘放羊式’的,没想到,这么‘磨人’!”现在就读研三的曾依说,一入师门,刘老师就给她制定了三年的科研计划。自己一篇小论文,数易其稿,历时两年整才得以完成,最终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刘玉珂(前排右一)和学生在一起。
“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小小“家庭”,满满收获。今年6月,毕业前夕,刘玉珂老师收到了学生的一封告别信,在信中,学生对刘玉珂满满谢意,更写到:“人来人往,良师难遇。未来,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刘玉珂把这,作为对自己教师生涯的最高褒奖。
“老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想用自己的实际,去告诉学生。”刘玉珂说。
“理想何用?”“初心何解?”“师道何存?”“吾辈何为”,一堂堂生活里的“课中课”,让学生找到了答案。
从教35年,有人常常问刘玉珂,如何能始终保持这样的“师道匠心”?每每这时,刘玉珂都会想起9年前,自己刚成为硕士生导师的时候,对于如何当导师,有过迷茫和疑惑。那个时候,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滕召胜教授在一场培训课上的一句话让她醍醐灌顶:“你曾也是学生,你当时希望老师什么样,你现在就做到什么样。”
这句话,刘玉珂始终记在心间。她说,因为有了坚定的初心,所以自己才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刘玉珂(第二排右一)和学生在一起。
记者:李妍蓉
责任编辑:蒋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