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刘近,男,1984年生,河北保定人,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讲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硕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材分析》、博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获得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首届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学能手称号(2019年度)、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教学优秀奖(2018年度)、湖南省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名师示范课堂”三等奖(2018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三等奖(2018年度)。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014年,当刘近开始在思政课上尝试“新玩法”时,他没想到,这样的“新思路”会让自己的课堂变得这么“好玩”。
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有意思”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有意思”呢?刘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把这堂课的精髓放在一个问题上,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的灵魂!”
在讨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时,刘近引用古龙《不是集》中的一句话“女朋友不是朋友”,来引导同学开展课堂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加深了对这一原理的理解。此外,刘近还通过抗日神剧的夸张剧情,引导同学们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从卓别林电影的经典片段中,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式;从“转发锦鲤求好运”的网络现象,辨析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最初,在这样备课时,刘近心里也十分忐忑,“这样上课到底学生会不会喜欢?他们会觉得同样‘有趣’吗?”他反复在心里问自己这个问题,不断雕琢自己的课。当刘近第一次把自己的重大“决定”,用在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课堂时,学生们打趣说,“这活脱脱是个‘段子手’啊!”
“我是一名理科生,刘老师的课程生动、有趣,弥补了我在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不足。”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专业的学生石高飞说,“每次上课时,刘老师总是能把有趣的内容融进课堂,大家既能对上刘老师抛出的一个又一个‘包袱’,也能掌握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初体验”
今年5月份,全校组织开展了本科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这是刘近第一次参与并指导此类型的比赛。
赛前,刘近还在想,“谈到大学生的学科比赛,一般都是化学竞赛、物理竞赛,对于思政类的竞赛,学生会参加吗?”但之后的报名情况,完全消除了刘近的顾虑。他所教的班级当中有37组、185名同学报名参赛。“看到同学们踊跃报名,感到很欣慰,这是同学们主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好机会。”
从比赛准备到正式开始,刘近进行了全程指导。为方便交流,刘近和学生们建立了微信群,围绕竞赛选题、论文撰写、展示注意事项,和大家沟通交流。比赛的筹备阶段正好赶上了五一假期,刘近对几十个小组的论文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虽然当时身体不适,但他还是咬牙坚持,有时候修改到深夜,再把修改意见一个个发到同学们的邮箱里。
同学们说道,“刘老师的努力让我们很感动,我们只要把稿件投在他那里,他就会第一时间回复和反馈,我们也要把比赛做好,不辜负老师的指导!”最终,刘近指导的37组学生中,有10组进入全校复赛,并分别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3项。
“工作教学要踏踏实实”
“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这是刘近的微信个性签名,也是他一直对自己的要求。
刘近仍清晰地记得为了上好第一次课,他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在备课中,甚至连每一句话怎么说,下一句怎么接,都反复琢磨”。在上课前一天晚上,为了找到课件中某个理论的重要依据,刘近再次爬起床来,看教材、翻原著、查文献,仔细斟酌课件的每一处细节,最终敲定好课件的每个细节后才去睡觉。
如今,回想起自己在那些深夜对着夜空试讲的事,刘近说已记不清试讲多少遍了,只记得夜空的每一颗繁星,都像认真听课的学生,多么美好!
那次备课的经历,至今还影响着刘近。如今,每一次课前准备,刘近都会当做第一次上课一样,认真设置课程环节,力求细致入微。谈起刘近老师的课堂,学生总是说:“刘老师的课程内容总是满满当当,丰富又有趣。
记者:李哲 曹娇
责任编辑:蒋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