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金统院】王修华: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时间:2019-12-23 15:58

近日,在财经教育奖励基金颁奖典礼上,王修华老师发表获奖感言提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王修华老师把自己心中无限的热爱,都奉献给了脚底下的土地。

他对家乡热土的爱是要让她华丽蝶变

王修华出生于安徽阜南的一个小村庄。在他的童年时期,农村普遍贫穷落后,农民生活都非常艰难。农家子弟要想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农村生活的贫穷和艰辛,他幼小的心里早早埋下了与命运抗争的种子。为了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他将毛主席青年时期改写的一首绝句工整地誊写在笔记本上,以表明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本本书籍给他提供了精神的食粮和前进的动力。他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他的影响和鼓舞最大,这本小说给他的最大启迪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高考之后,他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然而大三那年,母亲患病不幸离去,遭受到这一生最沉重的打击,也是他一生难忘的悲痛。经历过了贫穷、拼搏、打击和悲痛,他的求学之路走得更加坚实,之后以优异的成绩免试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做访问学者。

跳出小县城阜南,求学于省城长沙,辗转于首都北京,走向国际大都市纽约,一步一个脚印,求学之路越走越宽。虽然身处城市越来越繁华,但在他心目中,最眷恋、最难以割舍的还是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因为那里是他初心和梦想开始的地方。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家乡面貌的点滴变化,他都是由衷的开心和兴奋。他坦言,之所以选择农村金融研究这个方向,就是源于他来自农村的这段人生经历,他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到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办法。如今,乡村振兴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王修华老师表示他将立足于现实,扎根乡土,全身心投入到金融支撑乡村振兴研究之中,他期待自己的家乡早日蝶变成“美丽乡村”。

他对学校热土的爱是要让她人才辈出

王修华老师在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求学、工作和生活,已经有22年了,他说,“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而亲切,这块热土深深地滋养了我、鞭策了我、成就了我,让我受用终生”。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的金融学科因人才培养成效突出而被誉为“金融黄埔”,在这样的光环下,他感到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

王修华教授与学生们在一起

从2004年留校开始,王修华积极参与学科建设,见证了学科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轨迹。在“双一流”学科竞争已经白热化的阶段,他在教职工大会上表示,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慢进也是退”,形势非常逼人,加快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王修华说,在学科建设中传承好“金融黄埔”精神,聚焦起来就是人才培养,这是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王修华非常重视对的本科生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他用时事关联法、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拓展教学的知识广度,挖掘教学的思想深度,并让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参与到他主持的项目研究中,他指导的本科生曾在《农业技术经济》、《上海金融》等CSSCI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有数十名学生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王修华教授所指导的获奖优秀论文

除了对本科学生的重视,王修华也非常注重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他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畅谈了自己关于做人、做学问的体会。王修华指出,做人要坚守踏实和诚实两种品质,要处理好合作和竞争两种关系;做学问,要夯实研究方法和文字功底两个基础,要秉持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他指导的研究生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Applied Economics》、《Economics of Governa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全国优秀金融硕士论文提名等荣誉。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传承和发扬好“金融黄埔”精神,实现人生理想抱负。对于即将毕业的弟子,他曾在博客中寄语:爱徒马上踏上人生新征程,送一句我特别喜欢的座右铭与大家共勉——想今朝,大鹏展翅恨天低;待来年,扶摇直上冲九天!

他对学术热土的爱是要让她经世致用

王修华认为,经济学科研究要追求经世致用。从一开始,他就对自己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顶天”,就是要专注金融领域前沿问题,给出“理论阐释”;“立地”就是要关注中国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中国方案”。他说,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主要是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王修华将其研究精力集中在金融排斥与金融包容(普惠金融)领域,发现银行业出于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及增加利润的权衡,在扩大服务种类与范围的同时,将一些小城市、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的分支机构纷纷关闭,并将一些低收入群体排除在服务对象在外。针对这种“金融排斥”现象,他从理论层面给予了阐释,原因在于传统金融过于注重金融深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资产规模的增加)的发展,对金融宽度(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或可得性)关注不够。与传统金融相比,包容性金融(普惠金融)在发展深度的同时更强调金融宽度,旨在提高人们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从解决现实重大问题层面来看,他提出构建包容性(普惠性)金融体系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其研究成果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印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发展包容性金融”(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12月国家正式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王修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10多项,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金融研究》等国内外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获得了中国金融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科研标兵等荣誉。2017年,王修华凭借高引用率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交叉学科排行榜最有影响力学者。

王修华教授部分荣誉

王修华在回顾自己的学术之路和心路历程中,总结了自己的治学经验。首先,保持学术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最为关键。他打比方,做研究好比有些人打游戏,天天通宵达旦依然乐此不疲。有了兴趣和热情,既使加班加点也不觉得苦,反而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其次,学术之路贵在坚持,志存高远是一方面,但更要潜心治学,勤能补拙是良训。他常用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给自己打气、鼓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后,学术研究上找到好的引路人也非常重要,王修华说很庆幸自己能够遇到一批师德高尚、无私提携的良师益友。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合影

来源:金统院

学生记者:郎 霖

责任编辑:马一帆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