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讲坛】吴晓林:走吧,我们一起读“无字之书”——社会调查的方法与实践(视频-图文)

时间:2019-05-09 00:00

【湖大新闻】

2019年5月7日晚7时,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吴晓林莅临由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走吧,我们一起读‘无字之书’——社会调查的方法与实践”的精彩讲座。

吴晓林教授兼任复旦大学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剑桥大学《Journal of Cambridge China Studies》编委等,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吴教授的学术研究始于大学时代的社会调查,他的调查报告曾经多次获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批示,他也是全国“挑战杯”一等奖获得者。

图片一.jpg

讲座开始,吴晓林教授就提出了他的观点——“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要对“人生”这本“无字之书”进行解读,两者的共同作用才能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图片二.jpg

读大学的态度

吴晓林教授首先讨论了生命的长度与厚度问题,他生动形象地举出了自己师兄的例子。他戏称自己的师兄为“睡神”,并对其说道:“死就是一种永远睡着的状态。”借此来提醒当代大学生应用一种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足的时代,对于未来缺少奋斗拼搏的精神,“大学生过早地被充足的物质收买,”吴教授提醒我们要保持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

吴教授在此提出“态度加上行动才能决定一切。”我们阅读“人生”这本“无字之书”,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做一个批评者、一个歌颂者或者一个评论者,而是要做到深入阅读,探寻我们存在的意义所在。

为何要读“无字之书”?

《菜根谭》中有云:“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言下之意就是告诉人们既要读有字的书,也要思考现实,对生活事理留心研究,这才是作学问和处事的至境。吴教授在这里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总是临时工背锅?”“为什么提到打人就想到城管?”“为什么小区是封闭的?”“为什么要垃圾分类?”“为什么基层老干部总被骂?”他意在告诉我们,要用眼睛去发现问题,用态度去积累力量。“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社会问题,加速社会问题的解决。”他语重心长地说道。社会调查就是如此,并不只是单单寻找一个问题,而是要解开自己的疑惑,寻找因果关系,从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吴晓林教授在这里讲述了自己的调查之路,他大一自费去农村进行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的社会调查,这让他深有感触。他觉得,人们随便评论几句很容易,但是要做有建设性的评论不容易,这取决于个人所做的准备,读“无字之书”同样重要。

如何读“无字之书”?

对于阅读“无字之书”的方法,吴晓林教授做出了详细的解释。首先要选择一本“书”,这取决于我们的兴趣爱好和问题意识,还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可以提供相应的条件基础。确定好选题之后,我们又要寻求一个什么答案呢?是游览了一个新地方?还是发现了一个新现象?都不是。最重要的是破解一个“小因果”,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之中挖掘背后的因素和机制。吴教授在这里详细分析了湖南临武瓜农与城管冲突中死亡的事件。他认为,调查的对象应该是媒体与县委宣传部对待此事态度不同的原因,为何在县委宣传部给出官方解释后媒体却依依不饶地进行舆论攻击,而不是瓜农的死亡原因以及死亡过程。他还多方收集信息,验证事件,保证因果链条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希望未来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

对于一支粉笔,本体论者认为这只是使用的工具,认识论者认为这是对老师身体产生危害的工具,而方法论者则能从其中看到社会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吴教授通过提出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注意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好好阅读身边的“无字之书”。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对于社会特殊人士,如成年智障人士如何进行调查?”“社会调查的选题与实际操作的可能性?”“社会调查怎么选定相应范围?”等问题,吴晓林教授通过举例,详细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吴教授博学多识,风趣幽默,结合自身的经历,通过丰富的实例,为同学们打开了阅读“无字之书”的大门,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图片六.jpg

责任编辑:胡洵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新闻网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