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下午,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岳麓书院特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374期,主题为“对恶人的同感(Empathy):王阳明对当代道德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贡献”,岳麓书院哲学系主任殷慧教授主持讲座。来自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等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约150余人到场听讲,凤凰网国学频道全程视频直播。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
讲座开始,黄勇教授从中西方哲学、伦理学角度入手,结合亚里士多德、尼采等人的哲学视角引出“同感(Empathy)”一词。接着,他通过比较Hoffman、Batson、Morton、Slote等几位西方心理学家对同感的定义来说明其五大主要特征。关于“同感”的定义,黄勇教授概括为:同感是一种相互感受,借助于与具有同感之对象的类比,推断出其他与自己类似的自我存在。具有同感的个体与所同感到的正在感受的对象,是一种将他人经验最终归结为一种逻辑判断关系,即建立在一种间接性基础上,这个理论首先与一个认识论的提问和回答有关:即我们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对其他自我的意识,这就是“同感”。
黄勇教授进一步指出,同感与同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等同。同感是一种认识和理解另一个同感对象的思想、情感、意图等人格特征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能力。这种认识和理解是通过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中,从而感受他人之感受进行的。同感也可以指对他人的心理体验或心灵生活的觉知。
讲座现场
在他看来,产生同感必须具备三种成分:认知、感知、动机,同感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融合。他同时强调,中西方语境下对“同感”的理解概念不同,且对“同感”的理论运用领域也完全不同。中国对同感的哲学讨论要比西方早得多,儒家亦有诸多洞见。
随后,黄勇教授以明代大儒王阳明为例进行了深入阐述与分析。王阳明对程颢用以解释仁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加以发挥,其关于“同感”的观点是:当他人有痛苦时,自己也因他人的痛苦而痛苦。同时,黄勇教授对比了Hoffman、Batson、Morton、Slote等人关于‘对恶人的同感’的概念,并指出了他们与王阳明的不同。
最后,黄勇教授揭示了王阳明‘对恶人的同感’:“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王阳明对当代道德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超越body pain和social pain的是心体,即良知(conscience pain)。王阳明认为,对于那些缺乏同感的人、甚至恶人,我们也可以、能够而且应该具有同感。我们不仅仅感受到身体上的同感,更应该感受到良知上的同感,从而为其解除心体/良知上的痛,这才是最终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所强调的“无善无恶”是一种自善,既“万物为一体”,就不存在善恶之分。同感作为美德,不仅体现在行动,更体现在情感,这是一种先觉而后觉。
现场听众提问交流
整场讲座,黄勇教授结合中西哲学、伦理学诸多观点及王阳明的洞见,对“同感”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相信能藉此触发听众对善恶问题的思考,增强大家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兴趣。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在场师生们就讲座内容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本次讲座,凤凰网国学频道直播在线人数达25.4万人次以上。
【讲座直播回顾】
港中大教授黄勇|王阳明对恶人有同感?
https://zhibo.ifeng.com/video.html?liveid=126641
责任编辑:张玉霞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