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讲坛】吴子林:“走出语言”:从“论证”到“证悟”(视频-图文)

时间:2019-05-20 00:00

【湖大新闻】

2019年5月18日晚7时,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子林莅临由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走出语言’:从‘论证’到‘证悟’”的精彩讲座。

吴子林老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诗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批评,已在《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有40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

吴老师通过音乐家科伦布的故事开始了今天的讲座。音乐的灵魂就在于它的“无用之用”,为功名而艺术是可笑的,用罗曼•罗兰的话说就是“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的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吴老师认为,文学也是如此。即便世俗的风将人撞得踉踉跄跄,文学仍让人感觉风骨卓然。卡尔维诺说过:“我对文学的未来的信心,包含在这样一个认识中,也即有些东西是只有文学通过它独特的方式才能够给予我们的。”

图片 1.png

语言的瘟疫

早在三十多年前,卡尔维诺就有一个预感:“一场瘟疫已传染了人类最独特的天赋——对文字的使用。”人们把一切表达都简化为最通用的陈词滥调,而放弃了富有表达力的文字。王蒙也曾大声疾呼必须解放文学评论的文体,不应该一写评论文章就摆出一副规范化的架式。

吴老师指出,现如今,卡尔维诺所预言的“语言瘟疫”正肆虐着中国文学研究和评论界。许多文学研究者没有对于文字和语言的深切感受,因此在他们笔下,文字和语言就成了一种冰冷、僵硬的符号和代码。由此,吴老师提出了“毕达哥拉斯文体”的概念。这种文体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个人化风格、诗性的智慧、开放式结构以及断片化写作。“毕达哥拉斯文体”能够让思想始终保持动态,让真理腾跃于活的创造中。

2.png

走出语言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曾统领一切。然而,当下述学文体的单一、粗鄙,却表明文学研究者陷入了“语言的牢笼”。对于这种情况,吴老师说道:“唯有走出语言,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语言与思想之间是同一的关系。语言不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仅仅把语言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是错误的。语言也不是世界的根本,“在场或不在场的事物”才是比语言更为根本的东西。吴老师认为,只有如此对待语言,我们才能走出语言,而不至于被语言的牢笼框死。

以美启真

科学家有时感受到一点东西,就会紧紧抓住,然后进行大量的想象推理、概念思索、逻辑论证,做经验性的实验,最终取得成功。这就是“以美启真”。钱学森酷爱音乐、绘画、摄影,他谈到自己的很多灵感都是从艺术中取得的。自然科学都需要“以美启真”,人文社会科学就更离不开审美的能力。

吴老师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两种真理:一是仰仗逻辑分析的实在性真理,二是非逻辑非分析的启示性真理。前者可以“实证”,后者只能“悟证”。“悟证”即心会神通之法,它强调将学术与生命紧密相连,感受头脑与心灵相融相契的至乐。吴老师认为,应该先用“悟证”的方法去阅读作品、研究问题,再运用逻辑、辨析、论证的方法发展其中蕴含的深意。

提问环节,同学们提出了“审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生成的?”“如何进行片段写作?”“语言和声音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吴老师均作了详细解答。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像音乐家科伦布的弟子一样,把艺术或学问当作政治工具,他们只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只有具备爱与虔诚,才有关于光明和自由的遐想,才能进行美的创造,从而实现真正的“证悟”。

责任编辑:廖芷姗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新闻网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