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院: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学术论坛讲座系列之二(图文)

时间:2019-05-20 00:00

5月18日下午,“2019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学术论坛”第二场学术讲座在建筑学院报告厅举行。本次共有7位学者发言,分别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教授、童明教授、王凯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利教授、周榕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史永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汪原教授;主持人分别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教授,《建筑学报》杂志社执行主编黄居正教授;会议由魏春雨院长和李翔宁教授致辞。

图片11.jpg

上半场张利教授首先做了“主动健康与运动友好型城市”的演讲。他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区震后的一个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把建筑与人的运动关系给予空间语言层面的诠释;第二个案例是以秦皇岛的一座突破常规形式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说明人会按照不同的建筑空间形式而自主的安排运动方式的观点;最后以北京冬奥会的两个建筑作品为例,阐述了接地气的运动友好型城市的建筑学含义,一个是在北京延庆某座废弃工厂中设计建成的用于滑板比赛用的建筑物,另一个是张家口奥运滑雪场建筑设计。

图片12.jpg

汪原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物体系与建筑师的知识状况”,从工业文明之前和之后人和物的关系讲起,把物的体系做了初步的分类,即自然物、技术物、数码物,接下来对着三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总结各类物的特点,然后从人的视角论述与三者的关系,汪原认为:探讨知识,实际上就是探讨“物(object)”的知识。以此观点再从物的体系看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中的系列作品,进行视角独特的点评,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不同作品所表达的含义。

图片13.jpg

周榕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主题保密——时代黑箱中的建筑学处境和一种批判策略”,从三个角度予以论述。第一是盲人摸象——当代建筑学悄然面临黑箱处境,分别从价值黑箱、空间黑箱、时间黑箱、知识黑箱四个层面阐述这个观点。第二是刻舟求剑——时代黑箱中的建筑学内卷化发展趋势,分别从定位失焦、知识陈旧、话语过时、方法落伍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三是阴差阳错——黑箱语境下建筑批评的可能转向,从前置批评、试错批评、聚焦批评、知识批评、对抗生成五个层面进行论述,最后以某古窑博物馆建筑墙面铺砖技术效果为例佐证上述理论,很有思辨性。

图片14.jpg

李翔宁教授作了“我们的乡村——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学术演讲。改展览以“我们的乡村”为题,从诗意栖居、乡土制造、文化实践、自在游憩、社区营造、开拓创新六个方面来呈现出当代中国乡村的发展趋势,每一版块包括一件主题作品及一系列其他项目。整场展览共计展出27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实践项目,呈现方式包括大型装置、模型、影像、图绘、户外展亭。意大利共和国日报、德国的《世界建造》杂志、《法兰克福汇报》、英国《卫报》等欧洲多家媒体都比较客观的评论了本次参展的作品,与我们的自我评价基本一致。

图片15.jpg

史永高教授演讲题目是“造.地”,他引用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在《平常建筑》的观点:建筑是建造的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和,这样建造就形成一种思想方法,本身就构成一种理论,它讨论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义,而不是建造在建筑中的意义。接下来史永高从上世纪国外现代建筑作品,到近年来建成的直造建筑——大乐之野庾村民宿、刘家琨设计的西村大院、直向建筑——阳澄湖餐厅等作品,来论述“造”与“地”的关系。

图片16.jpg

童明教授做的演讲是“反思包豪斯”。他认为对于20世纪以来的现代建筑运动而言,包豪斯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它既是一所从事设计教育的学校,也是一个思考现代建筑的焦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汇集了大量的内容与思想,以至于从今天的视角看来,包豪斯这一标志已经充满了众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针对包豪斯的理念进行反思,要融入历史背景的解析,重新审视理性主义、新客观主义对于现代建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并依据此反思当代建筑的基本含义,才能更好的对当下建筑实践带来启示。

图片17.jpg

王凯教授做了“46份学生作业的文献目录”的学术演讲;首先指导教师在对中外学生讲述5个基于文化传统与技术创新的中国当代建筑案例,并以此视角为基础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统计各方面用的最多的关键词,如发表文献的时间段、论文作者、评论者的排名、被引用文献及引用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发现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中外学生们对于中国当代建筑显示出较大的兴趣;二是专业评论家写的关于建筑师的文章数量还比较有限;三是文章发表的媒体的覆盖面还有待拓展;四是有时候作者未必对建筑师有深入的了解;五是建筑师们的自我表述不够多元和有个性;除了个人网站外,甚至个人网站上的介绍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六是建筑师应对媒体的经验。

图片18.jpg

演讲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专家学者坐在讲台前,和台下的师生面对面交流,针对大家的问题进行思维碰撞,甚至专家之间也会进行激烈的观点交锋,在这种思维火花激荡的氛围下,大家对于中国当代建筑批评的认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责任编辑:廖芷姗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新闻网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