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讲坛】韦青: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视频-图文)

时间:2019-05-27 00:00

【湖大新闻】

2019年5月25日上午10时,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先生莅临由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的精彩讲座。

韦青先生投身亚洲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等领域二十余年,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出版《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一书,也通过数十年在摩托罗拉及微软公司的任职经验,成为一名热心、积极的科学布道者。

讲座伊始,韦青先生便指出,现在是一个巨变的时代。面对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的世界,人们不禁发问,什么造就了这一切?未来的世界将去往何处?高等教育又如何使学生与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相接轨?韦青先生从以下三方面娓娓道来科技与人类社会:

图片 1.png

当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韦青先生首先提出,当今的教育问题是业界高端人士一致关注的话题。“任何一个公司要想成功、壮大,它最需要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关于教育问题,他提出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面对诸如“中国不具备创新的土壤”“中国人不具备创新精神”等言论,《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古中国的精神土壤中就蕴藏着创新意识的种子,现在需要做的是给予种子以甘霖进行浇灌,使其破土勃发。

四五年前一张西北城市的牛皮癣小广告——“云主机三块五一个月”的照片,让韦青先生反思道:“长期以来,大家更多地将技术理解为一种赚钱工具,而低估了技术之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这警醒世人在发明新名词之外,还要使新名词具有与之匹配的实力底蕴,不至于沦落到在小广告中令人生厌。

科学是理解世界的能力,技术是改造世界的能力,若想正确、有效地改造社会,必须要有思想的指引。人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解放四肢,然后经历了信息时代,现在即将迈入智能社会。现代教育中的分科教育已渐趋淘汰,当今已是一个急需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时代。

2.png

科技社会的人才与生活细节

现今,相较于生活本身,人们更应该追求自身与社会的“被相关性”。人工智能也好、互联网技术也罢,这些名词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追求名词的层面,更应该了解社会发展的真迹——即社会生产力的创新。”

当今人才市场真正需要的,实际是一种铜扁豆的精神:一种不服输、又不狂妄,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的精神。这样的人才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理解工具论、明白目标与工具关系的人,也可以说是由思想指导技术的人,“没有思想的指导,技术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

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重视细节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文明程度则体现在人们对待事物、学业及学术的观点和态度上。韦青先生告诫同学们,一个人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并不在于自身拥有的金钱、能力或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整体素质,而这恰恰体现在生活细节之中。如皮鞋、皮带、头发、手指甲等外观体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我们即使不能成为一名被尊重的朋友,也一定要成为一个值得被尊重的对手,一定不要成为被鄙视、唾弃的人。”正在迈向智能社会的人类,首先要具备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再去关注个人能力与技术储备,进而在与世界的交流、对话中,谋求共同发展。

3.png

科技力量的本质

韦青先生继而向台下的同学们提问,作为当代青年,是否认真地思考过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又是否愿意放弃当下一些利益与舒适,面对更长远的未来在心理、知识、身体等层面做好准备,使自己经受住时代巨变的考验?

前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的四肢失去价值,没有人会和汽车赛跑;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计算机也可以在运算七的五次方时淘汰掉一个博士生。机器的发明源于人类对机械性工作的厌倦,那么机器有朝一日会取代人类吗?人类存在的价值不会在朝夕之间被机器的发展抹去,前提是每个人类个体不会放弃自己生而为人的能力与尊严。

这个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接受通识教育,运用科学方法做到“善于假物”,于时代巨变中保持批判与理性思维。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现代社会发展更趋向用人去定义新科技还是用新科技去定义人?”韦青先生以专业、亲切的解答赢得场下阵阵掌声。最后他推荐了查尔斯·杜希格的《习惯的力量》、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等书,以激励同学们积极转变思维与视野面临未来的智能社会。

4.png

责任编辑:廖芷姗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新闻网

图说湖大
  • 【组图】你好,老图书馆!
  • 【组图】“乐”动湖大!
  • 【组图】你好,一舍!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