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随着最后一批羊肚菌的出菇结束,李佑湘悬着大半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原本已经做好“零收入、倒亏成本”的打算,没想到还有两百多万的净收入。
2018年,在外打工的李佑湘听说村里有了新变化,以前“不能吃”的野菌子不仅能吃了,还变成了致富“金元宝”。
“家里的表哥一开始说种羊肚菌,我完全没信心。”李佑湘说,“羊肚菌种植前期投入大,也没有经验,怕搞砸。但听说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和白水洞村结对帮扶,学校会提供技术支持,还有过成功案例。我心‘痒’,觉得要不就试一把。”为了离孩子们更近,李佑湘决定回家来种羊肚菌。
第一年,李佑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试种了几亩地,却出乎意料地成功,试种亩产量就有400多斤。“每斤100元的市场价,每亩地就有4万元的收入,除去1万元的成本,还能净收入3万元,而且因为白水洞常年云雾笼罩的气候优势,种植的羊肚菌鲜美嫩滑,在市场上也倍受欢迎。”李佑湘说。
李佑湘的成功在村里传开了,也传到了同样在外打工的李如霞耳朵里。“能回家赚钱,我一听就马上回来了。”
和李如霞一样听到消息后返乡的人还有不少,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商议,2019年成立了隆回花瑶云上乡韵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员共有16人户,直接带动附近居民就业280余人,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8亩到现在80亩。
云上乡韵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对羊肚菌种植合作社来说,今年并不是轻松的一年。种植期间遭遇了两次雪灾,三次风灾,大棚被压塌、吹翻几次。“我们都以为没希望了,只能倒亏成本”。
听说羊肚菌种植受灾,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驻白水洞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康添慧赶紧联系了合作社,参与救援,并把受灾情况告诉生物学院朱咏华教授,请她指导补救措施。
“本来准备放弃了,在大家共同努力‘抢救’后,没想到留下来的地产量都翻了番。本来预计每亩只有500斤的产量,今年都快到1000斤了。”李如霞兴奋地说,“不仅没亏损,还有盈利。”
扎大棚,播种羊肚菌。
“多亏了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的支持,我们羊肚菌才能做起来。”李如霞感慨道。
2013年7月,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与隆回县商议,把“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作为定点扶贫项目之一。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生物学院专家成立了羊肚菌产业扶贫团队,不仅提供技术、设备支持,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涉农补贴和助农贷款,并主动吸引校友资源参与羊肚菌产业发展。2022年,生物学院还在白水洞村设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暑期,生物学院本科生赴白水洞村实习。
每年,生物学院都会在羊肚菌播种和出菇的时候到白水洞村来看看情况。“我们会教农户们菌包灭菌、无菌操作、培养基制作等技术,保存并保证菌种的活性,也会帮助合作社基地设计操作室,以合理高效地进行操作。”朱咏华教授说。
“羊肚菌对种植环境要求高,我们会根据白水洞村的土壤特性调整‘营养包’配比,还原绿色生态。”每年,羊肚菌的种植期是10月到次年5月,可以和水稻一起,一年两种。“种植羊肚菌也是对耕地的一种修复,纯天然的‘营养包’可以增加土地肥力。种过羊肚菌的土地,水稻的收成都会更好。”
朱咏华教授带队查看羊肚菌生长情况。
白水洞村农户自己制作“营养包”。
“我对羊肚菌种植很有信心!”介绍起自己种植的羊肚菌时,李佑湘很自信。“今年的羊肚菌长势特别好,出菇的时候密密麻麻,都没地方下脚!收了两三茬,还是收不完。”
说起下一步的计划,李佑湘表示,希望继续跟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地址中心生物学院一起,研发新菌种,扩大产业化规模。“农忙的时候,我们也会请周边的乡亲来帮忙,不少人现在都知道了羊肚菌是个‘金元宝’,我希望把我们的新菌种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加入。”
通过“合作社+农户+技术帮扶+产业”的形式,隆回县白水洞村带动农民务工和发展羊肚菌种植,小小羊肚菌“打”开青年返乡创业路,“撑”开乡村致富金“伞”。
隆回花瑶云上乡韵羊肚菌。
来源:融媒体中心 生物学院
图片:生物学院 任克威 *受访者供图
实习编辑:沈政岐
责任编辑:唐思